发布时间:2025-10-15 18:00:48    次浏览
《溪山清远》 《归去来辞》 《梦醒到长安》 《孤客闻秋图》 《听云图》见到高惠君时,他的“孤山远影”个人画展刚在北京开幕不久。在高惠君的个展中,他清晰地营造出了一个静谧的“山水之境”,展现了其对绘画的阶段性实验成果以及对艺术的理解,更让观者对耳熟能详的山水绘画题材有了新的认识。爱自由的行路人近年来,高惠君几乎每年都会举办个展,他认为个展是对自己一个阶段创作的小结、汇报,是梳理作品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作品的展示也是与藏家、艺术爱好者等人的交流机会,为此,高惠君表示争取每年都有新作与观者相见,向观者传达自己在艺术方面的所见所想。高惠君早年并非自由画家,而决定成为自由画家的原因也颇为单纯,高惠君将其解释为“因为自己一直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除此之外,高惠君的一些经历与爱好也如绳索般牵引着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讲到高惠君的经历,就要提到上世纪90年代的圆明园画家村。当时,在北京活动的一些艺术家聚集在圆明园附近的村中,被不少人称为“流浪的艺术家”。高惠君虽然没有居住其中,但时常会去那里与艺术家好友们相聚。高惠君回忆到,当时圆明园村居住条件简陋,周边的卫生环境也不好,但是每逢探访归来内心都会有所波动,“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吸引着我,我爱画画,也希望追求自由,因为自由是连带着艺术的”。对于自由这件事情,高惠君表示自己比同龄人要喜爱得多,“在有束缚的环境中,我是待不住的”。尽管要背负着自由择业带来的未知与压力,高惠君还是选择了辞去原有的工作成为一名自由画家,而他的新起点就是如今与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家有着紧密联系,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宋庄。观世界的实验员高惠君从小就对历史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历史类的书籍,回忆中的他泡在图书馆中,查询各种可以找到的史料,编写自己的历史集。尽管后来高惠君没有选择历史学作为专业,但是探索历史、了解世界的爱好一直伴随着高惠君,探究事物的方式也因他的爱好而形成,使高惠君在之后的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些实验员的特质。从这个世纪初起,高惠君就开始了对丙烯的实验,并持续至今日,他的《晚霞》就是实验中得来的一个结果。《晚霞》是从高惠君水墨小品中衍生而来的一个系列。高惠君谈到,《晚霞》中出现的鸟是一个生灵的象征,“画中生灵的象征可以是各种动物,而我则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鸟类”。高惠君对鸟类的理解出自日常对鸟类的观察与记录,对各种鸟类的活动习性非常熟悉,他认为鸟类的本能就是自由,比较符合自己心中自由的象征。 有趣的是《晚霞》中的鸟都被高惠君置于山水环境中,在高山流水、苍松翠柏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的奇幻与空灵,令观者不禁对其中的意义产生兴趣与思考。对此,高惠君表示只要是自由的东西都需要一个大的空间,《晚霞》中的鸟有精灵的感觉,其中一只站在一块很大的玉石上,具有象征意义,画中带有反讽意味。高惠君还表示自己希望通过结合山水画来表现对文化的一些看法。求真意的探索者高惠君表示,许多画家到达一定的阶段后,就希望能熟中求生。因为当画画得太熟了就容易与“油”画等号,这会使画家痛苦。“绘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避免死板、僵硬,熟中求生是我对新境界的探究过程。”作为一名艺术家,高惠君认为绘画要有幸福感。自我欣赏与陶醉的因素可以促发创作爆发。创作是艺术家自我最真实的表达,无论观者能否接受与理解都应抒发内心的真意。“艺术有着太多解释不清的东西,但不应带有肤浅的愉悦度,我将自己架起来,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而是为了绘画所带来的计划之外的幸福感。”在高惠君早期的油画作品消失的预言系列中,一种稍带凉意的沉静随着画面中对蓝色的巧妙运用流淌开来。高惠君介绍,当时的创作意图是想把世界中的一些东西拉到水下,以不同以往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生活中平常的东西,比如画中出现的水下的稻草人,它无需吃喝,静静地矗立于水中,无言却又像是在诉说着什么。通过这些水下的画面,高惠君想表达一些独立的东西与想法,展现一些人们看不到的概念与自身的状态。高惠君称,消失的预言系列作品与自己现阶段的作品不太一样,现在再看很怀念,但是自己想安静生活、不盲从的心与当年是相同的,并未改变过。“我喜欢绘画带来的愉悦感,它无可替代。无论是自己的作品,还是别人的作品。绘画是永恒的,可以跨越时间带来共鸣。”未来,高惠君希望自己的画作可以更多地置于公共机构,与观者产生共鸣。“让更多的观者看到自己的创作带来的幸福感是很高的。就好比写小说,更多的读者才能为作品带来意义。”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张舒■高惠君1966年生于河北保定,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1995年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获得优秀作品奖以来,其作品又陆续在其他国内外知名艺术博览会、画廊参展,并被多家公共博物馆、企业及私人收藏。